一天上午,一人独立窗前。窗外的雨像老天故意撕开了口子,不停地下着。已是冬季,室内略带寒意¼¼突然,感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转身抬头,原来是我们的老书记,赶忙迎上去,“平江,这些是我像你这么大年纪时留下的一些文字,闲暇无事,我整理了一下,你是才子,请你帮我修改一下,谈谈看法。”老书记站在办公室门口,满脸是我熟悉而又亲切的笑容,手里拿着一摞材料,小心翼翼的递给我,我赶忙双手接过老书记手里整齐的材料,沉甸甸的……立马请老书记坐,准备泡茶,“你们工作忙,我一闲暇之人,不影响你工作。”望着老书记远去的背影,仍是那件深色的夹克式上衣,略微发福的身影依旧那样挺拔……捧着老书记留下的材料,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老书记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那份儒雅,那份淡定,那份厚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怎么学也学不来的。扪心而问,老书记很有绅士风度,说话不紧不慢,举止从容淡定,一言一行,总是那样恰到好处,那样令人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老书记一直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不知多少次神往自己什么时候能修炼到老书记那种超脱的境界……
怀着虔诚的心情,潜心拜读了老书记留下的每一个文字,每字每句无一不在叩击我的心灵,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已无法涵盖内心的感受。偶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为什么不偷偷把老书记的文章在法院网站发布呢?我想事先征求老书记的意见,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而且我相信一定是会坚决反对的。于是,我背着老书记,把老书记留给我的文章进行了收集……此刻,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老书记年轻时的那份情怀,重温老书记曾经的足迹吧。
老书记黄正生,男,1955年4月出生,大专文化,1972年12月入伍,系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疆部队工作了20多年(开始在工程兵部队,后调入乌鲁木齐陆军学校工作),1994年从副团职岗位转业到岳阳楼区人民法院任党组副书记,有国家“四级高级法官”职称。现已退线。
春满导航站
(此诗刊载于新疆军区〈战胜报〉1978年9月2日第三版,后被〈中国青年〉杂志1978年第10-11期转载。)
(当时,老书记带领一个连队在新疆军区五七干校执行警卫任务,驻石河子市。)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六日,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出国访问途中,从飞机上给红其拉甫导航站全体指战员发来了嘉勉电。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快收,快译,快看,
电键在欢快地跳动,
电波在欣喜地发言!
快通知战士,快通知群山,
华主席发来了嘉勉电——
一道喜讯,催绽朵朵心花,
一阵春风,吹红张张笑脸。
感谢跨山越水的电波,
你把领袖的问候送到战士心坎;
感谢欢天喜地的锣鼓,
你把领袖的关怀告诉了雪岭冰山。
此刻,导航站沉浸在幸福之中,
欢歌喜舞簇拥金光闪闪的嘉勉电;
老站长手捧电稿紧贴心胸啊,
禁不住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想起周总理曾给咱发来慰问电,
他老人家把边防战士挂在心间;
今天,华主席又对咱亲切勉励,
领袖的心和群众息息相连!
嘉勉电饱含着无限的爱啊,
念一声,读一句,暖透心田;
毛主席曾把阳光照彻天山,
华主席的心血又把边疆洒遍。
战士面对群山举起铁臂,
从心底里发出钢铁誓言:
华主席,导航站战士永远忠于您,
誓用生命保卫这胜利的航线!
红其拉甫在欢乐中崭露新容,
导航站在喜雨中灯光灿烂——
华主席赋予咱新的使命,
咱要为夺取更大的成就英勇奋战!
寓情于景 动人心弦
——读杜牧<边上闻笳>
(此诗刊载于新疆军区〈战胜报〉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边上闻笳》的第一首,在过去的唐诗选本中很少入选。表面看来,这只是一首边塞题材的风景诗。作者笔下的边塞,既没有熊熊燃烧的烽火,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激战。然而,就在这幅宽广、辽阔、荒凉的边塞图中,却溶含了作者饱满炽热的感情。
的时候,不知是谁吹奏起了动人心弦的胡笳?作者闻声寻去,但见高高的苍穹中只有几只小鸟,却没有一点儿烟雾。哪来的人呢这首诗起首两句引人入胜,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大西北。?昏?真是〈闻声不见吹笳人〉。紧接着,是作者的感叹,在如此荒漠的边塞,大概是没有人会来光临的吧?游客听到这个地方,头发恐怕也要吓白了。写到这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可是,苏武怎能禁得起十九年的考验呢?〈苏武是西汉时期人,于公元前一百年出使匈奴,被匈奴奴隶主贵族扣押,虽然百般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度过了十九年的牧羊生活,最后回到汉朝。〉作者推崇苏武,正是赞扬他那种保守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精神。
走马西来欲到天
——读岑参〈碛中作〉
(此诗刊载于新疆军区<战胜报>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写的一首绝句。
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写的是西行的路程。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好象要登上天去了。第二句点出用去了时间,月出月落,已经见到两个十五的月亮了。第三句转写眼前,由“今夜”提出“何处宿”的问题。第四句对今夜之宿作了回答。这首诗两句一转,奔腾跳跃,形象丰满,写出了征戎者艰苦无畏的战斗精神。
春的的使者(散文诗)
(此诗刊载于新疆军区〈战胜报〉
来了,军鸽又衔来一束信笺。她,给边防带来了春的信息。
啊!春是藏在信封里,来自遥远翠绿的江南;来自边防战士日夜盼望的她的笔端……
不,春是从战士们的心里溢出来的啊!当冰雪消融,当草原苏醒,当红柳刚染上几?{翠色,战士心里便响起了一片牧歌!熟悉的驼铃声又将回旋在哨所的上空。
随着春的到来,一个个年轻的新战友又将在哨所接班。老班长打好背包,沿着春的足迹,去寻觅致富的路,去弹唱改革之歌。
难忘班公湖
(此文刊载于<<岳阳晚报>>2007年7月27日第三版,并获岳阳军分区和岳阳晚报社联合举办“我是一个兵”有奖征文优秀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一群热血男儿响应号召,毅然从军。在四川训练了不到半年时间,部队移防到新疆后,受命完成新疆叶城至西藏阿里的军用通讯专线架设任务。从新疆叶城基地到西藏阿里狮泉河沿219国道共1000多公里,到处都有我们部队施工的足迹。
我们连的任务是完成日土兵站的无人控制通讯中转站的基建任务。虽然在日土县只呆了一年的时间,但班公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异常深刻,虽然已过三十多年,仍列列在目,记忆忧新。
神奇的班公湖
“班公”是印度语,意即一块小草地。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班公湖又称彭公湖。藏语称“哥木克哥那喇令错”,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班公湖位于日土县城以北
我们连100多名官兵离开叶城基地后,经过六天时间的奔波,住到了日土兵站。虽然大家都忍受着强烈的高山反映,但班公湖湖畔的胜景却让我们陶醉,深感心矿神怡。围绕着湖岸的是矮山,上面却还盖着皑皑的白雪,光线从一侧轻轻扫过,给它们染上一层金色。山既高低不平,漏过去的背影便也错落有致,映在视野里,明明灭灭,若弹急琴。沿湖有长长沙滩,和湖水犬牙交错,极尽妩媚,另一侧长了些高低不一的绿草,风过去,起伏不定。蓝湖的深处,偶然掠过白色的影,勾勒出优美的曲线,阳光的热度缓缓冷却,这些美丽的影子便多了起来。它们是班公湖的水鸟,每年从遥远的地中海飞来此处。当班公湖的最后那一汪碧蓝被抛在身后的时候,再铁石心肠的人也无法不回首眺望,再强烈的高山反映也会随之而神定心安。班公湖的美丽,不来自于神圣的宗教信仰,也不来自于激动的内心世界,和西藏所有的圣湖不同,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如同它的名字——一只美丽的天鹅。
鸟岛拾趣
刚到日土不久,就听说班公湖中有许多小岛屿,岛上有不少的鸟蛋。正当大家苦于无法登上小岛时,一排长说班公湖水上中队的中队长是他们内蒙老乡。就这样我们连部的八大员在指导员的带领下顺利地登上了班公湖上最大的岛——鸟岛。小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上名的草料植物。到处是石灰石碎块,遍地是鸟粪,有的地方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羽毛更是处处可见。小岛遍地都是大鸟、小鸟、鸟蛋,岩石间,草从中、湖面上,湖岸边,无处不有。成千上万的白鸟将小岛盖的严严实实。由于这里生态环境好,栖息在岛上的鸟类,主要是鸥鸟,也有少量的灰鸭等鸟禽。它们以湖中的鱼类、水草为食。每年春天来临,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
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是鸟的王国,这里充满了鸟类的友爱和亲情,没有天敌,没有干扰,只有祥和与宁静。在这个可以被称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鸟的世界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雪山湖水。这里的天然大屏障将鸟岛与外界隔开,完整地保留着阿里高原的这一特殊自然景观。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并未忘记为连队战友改善伙食的重任,不停地往柳条筐里拾鸟蛋,不一会工夫,我们带的四个筐子全装满了。当我们满载而归顺利返回营区时,就像立了战功的将士一样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灰鸭的故事
在鸟岛上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战利品,在拾回的几百枚鸟蛋中,有的是新鲜的,也有的快孵成小鸟了。炊事班长把百多枚快成小鸟的蛋分到各班孵化。于是各班在自已的帐蓬前用石头砌成小窝,纷纷从野外运来牛羊粪填满,再将鸟蛋至于其中。不到半月,这些小鸟开始出壳鸣叫了。这给我们枯燥的高原生活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让我们这些大兵们好一陈高兴。每天茶余饭后,战士们围着还叫不上名的小鸟,有的喂馒头,有的喂小鱼,很快这些小鸟们羽翼丰满。为了防止小鸟们飞走,战士们又用木棍和铁丝做成鸟笼。记得有一天早上刚起床,八班的帐蓬前闹轰轰的,原来他们喂养的十多只小鸟都飞走了,班长把班里的战士好一顿训,同志们也感到很后悔。当晚天黑前,正准备开班务会时,八班飞走的小鸟又回来了,而且每只都吃的饱饱的。原来这些鸟儿也是有灵性讲感情的。我们连这一百多只小鸟早出晚归的故事成了青藏线施工部队的一大新闻。后来通过藏民的辨认才知道这些鸟的名字叫灰鸭。可惜的是这些灰鸭在当年八一建军节时成了战士们餐桌上的佳肴。